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浏览

    2017年 第3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2-25
    卷首语
    洞察科技发展趋势 支撑科学发展决策——《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7年卷首语
    张志强
    2017, 39(1):  1-2. 
    摘要 ( 809 )   PDF (1003KB) ( 4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7年《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全面转型。主编张志强研究员特发卷首语,阐明了刊物转型的背景、意义。文章指出,中国要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坚持不懈地增强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因此,准确把握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发展态势并做出适当的科学决策显得至关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顺应时势进行转型调整,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国际性、政策性、指导性的国家权威科技智库型期刊为发展目标,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决策、科技战略规划和科技管理。

    科技战略与规划
     欧盟2016年研究基础设施路线图的组织管理及启示  
    程如烟
    2017, 39(1):  3-7.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6.12.005
    摘要 ( 1063 )   PDF (1065KB) ( 14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欧盟组织管理大型研究基础设施的做法和经验,分析了2016年欧盟研究基础设施路线图的制定程序、遴选标准和全生命周期管理,介绍了2016年路线图中的一般性项目和标志性项目,最后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具体包括:成立专门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机构,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进展进行跟踪和评估,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

    科技政策与管理
    俄罗斯科技管理组织体系刍议
    贺晶晶 吴淼 张小云 王丽贤 郝韵
    2017, 39(1):  8-11.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7.02.011
    摘要 ( 1000 )   PDF (1027KB) ( 14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于国家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一直没有停止。本文通过梳理普京第三次连任总统后对俄罗斯科技管理组织体系进行的几次重大改革,对现阶段俄罗斯科技管理组织体系的构成及其各部分的具体功能划分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政府管理层面,俄罗斯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国家科技管理体系,且各组成部分的职能和分工都已相对明确。而与此同时,新的改革也引起了俄罗斯科学界的争议,一些固有问题仍旧未得到彻底解决。未来俄罗斯是否能够继续在国家科技管理体系的完善方面有所突破,还需拭目以待。

    科技态势与趋势
    轴辐式航运网络研究前沿综述
    王思远 余思勤 潘静静
    2017, 39(1):  12-16.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7.01.001
    摘要 ( 1155 )   PDF (975KB) ( 15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阐述轴辐式网络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了轴辐式航运输网络研究的国内外文献成果,分析了目前轴辐式网络模型的类型和主要求解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了目前轴辐式航运运输网络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包括多运营商组成的复杂网络,以及运营商、货主和政府部门的相互影响机制等。

    干湿交替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梦瑶 高永恒 谢青琰
    2017, 39(1):  17-23.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7.02.001
    摘要 ( 1122 )   PDF (987KB) ( 17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改变全球的降水格局,未来干旱和暴雨事件将会增多,进而加速土壤干湿交替现象的发生。土壤有机碳作为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碳贮存形态,很可能在干湿交替作用下发生改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土壤有机碳对干湿交替响应的研究,并从土壤结构和微生物活性变化两个方面阐述了干湿交替作用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响应机理,最后分析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局限性,提出今后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以便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土壤生态系统有机碳循环的预测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我国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
    石扬 陈沅江
    2017, 39(1):  24-32.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7.02.002
    摘要 ( 910 )   PDF (1108KB) ( 20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文献统计的方式对2006~2015年国内学者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中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综述了我国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10年研究进展。结果显示:近10年我国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热度不断上升,主要研究对象为重金属污染土壤和有机物污染土壤,总体分为机理研究和试验研究,且后者居多。在此基础上,本文简要介绍了当前主要研究的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生物材料修复技术、生物组合修复技术及物理、化学、生物联合修复技术6种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研究现状等内容,并指出了未来生物修复技术在修复原理、针对性、经济性、风险、强化措施、应用范围等方面的发展方向。

    固态硬盘RAID阵列技术进展
    李振华 楼向雄
    2017, 39(1):  33-38.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7.02.003
    摘要 ( 1095 )   PDF (1109KB) ( 15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固态硬盘作为一种新型闪存设备,因高性能比、高可靠性、低功效等优点倍受关注。然而,固态硬盘的存储可靠性与访问高效性在大数据时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通过RAID控制器联结多个硬盘存储设备,形成固态硬盘RAID阵列,能够为用户提供大容量存储空间,保证高效的并行访问性能,同时提供不同程度的可靠性保证。本文通过系统阐述固态硬盘RAID阵列技术的研究现状,对不同RAID机制进行分类总结。在多个固态硬盘构成的RAID阵列方面,根据磁盘之间损耗机制的不同,对两种代表性研究情况进行概括;在固态硬盘内部的芯片级RAID方面,主要对延迟校验数据更新的RAID技术、高性能高可靠性的RAID技术、增强可靠性的RAID技术及嵌入式RAID技术的特点与不足进行阐述。最后,对固态硬盘RAID阵列技术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方向,主要包括:嵌入式RAID技术、可靠性分析等。

    石灰-偏高岭土修复性砂浆的研究进展
    宋彦军 周振君
    2017, 39(1):  39-44.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7.02.004
    摘要 ( 1249 )   PDF (976KB) ( 16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人们对建筑遗址保护意识的提高,寻找并探索适宜的古建筑修复材料逐渐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石灰-偏高岭土(L-MK)砂浆作为一种新型古建筑修复材料,不仅具有水泥砂浆的水硬性特征,而且同石灰砂浆一样与古建筑本体有良好的兼容性。本文详细介绍了L-MK修复性砂浆的发展及研究现状,阐述了L-MK修复性砂浆的固化反应机理、成分配比、养护条件以及性能改性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最后对L-MK修复性砂浆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学机制及其在污水脱氮工艺中的应用进展
    郭星 赵光 孙婷 冀丽爽 马放
    2017, 39(1):  45-50.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6.12.002
    摘要 ( 942 )   PDF (1029KB) ( 19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厌氧氨氧化反应(Anammox)是指将NH+4 -N和NO-2 -N直接转变为N2去除的生物氧化过程,近年来成为新型生物脱氮技术研究的热点。在厌氧氨氧化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的厌氧氨氧化细菌是一类对生态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的微生物类群。目前,对于厌氧氨氧化生物转化过程的生物学理论与机制研究虽取得一定的突破,但有关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代谢与调控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工程化应用与推广。本文着重阐述了厌氧氨氧化菌的微生物学原理、生理特性,以及参与中心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基因等,进而讨论了典型的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化学与生化反应模型、影响厌氧氨氧化生物代谢过程的主要生态因子。最后,针对厌氧氨氧化技术在国内外典型的污水脱氮工艺中的应用现状与运行效果,深入剖析了产业化工程应用与推广的瓶颈,并对厌氧氨氧化技术未来的理论机制研究与产业化工程应用进行了前景展望。

    地表城市热岛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李元征 尹科 王亚婷 王岚 于盈盈 胡聃
    2017, 39(1):  51-61.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7.02.005
    摘要 ( 898 )   PDF (1036KB) ( 14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正在经历快速且高强度的城市化,由此产生了更多的城市热岛现象。它会对城市、区域乃至全球许多的生态环境要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掌握城市热岛的影响要素是实现对其趋利避害的前提。遥感现已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和采用的监测城市热岛的方法。针对前人相关综述已经无法全面反映地表城市热岛影响要素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地表生物物理条件、景观格局、人类活动强度、气象条件和地理位置、政策要素及综合分析七个方面对国内外地表城市热岛(Surface Urban Heat Island,SUHI)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系统评述;然后依据现有研究中或空白或结论相互冲突或尚需深化的地方指出几个潜在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应同时开展多类气候带上的多个不同规模城市在多个时刻或时间段内的研究;(2)细化土地覆盖/利用类型;(3)引入更多空间分析方法;(4)发展和完善地表生物物理条件、景观组分和配置、人类活动强度、气象条件或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指标;(5)采用多学科方法提取大数据里的海量信息;(6)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并结合其他城市问题给出最优配置方案。

    “互联网+”时代下智能制造技术在我国钢铁行业的应用
    李欢 莫欣岳
    2017, 39(1):  62-67.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6.12.004
    摘要 ( 1024 )   PDF (1284KB) ( 24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钢铁行业历经30多年的信息化发展,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而《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出台和“互联网+”发展战略的提出更是为今后钢铁行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变指明了方向。通过简要介绍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从技术角度出发论述以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主的智能制造技术在我国钢铁行业生产、管理和运输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分析钢铁企业在推行智能制造技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今后我国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和帮助。

    科技评价与评估
    近十年主要国家科技投入与科技绩效评价分析
    安培浚 张志强 张树良 熊永兰
    2017, 39(1):  68-74.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7.02.014
    摘要 ( 1016 )   PDF (1626KB) ( 15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为了解世界主要科技国家未来研发投入变化趋势与国际科学发展态势,把握我国的研发投入情况、科学发展对世界科技的贡献及其在国际上的影响、与科技发达国家的差距,分析了9个主要科技国家研发投入的发展变化、衡量基础研究的科学论文产出、应用研究的专利产出情况以及有重要学科影响的顶尖科学家的分布,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我国科技投入与科技绩效评价的几点启示与建议。

    基于高被引论文的国际地下水研究态势分析
    刘文浩 熊永兰 郑军卫 唐霞 曲建升
    2017, 39(1):  75-83.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7.02.006
    摘要 ( 1092 )   PDF (4232KB) ( 8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准确掌握国际地下水研究的发展态势、热点研究领域、研究力量分布,探讨我国地下水研究的优势和不足,基于文献计量和文献调研的方法,利用TDA和UCINET软件,对Web of Science的SCIE数据库和SSCI数据库中发表于1950~2015年且引用次数排序前10%(≥44次)的地下水研究论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高影响力论文发表量位居前3的国家是美国、加拿大、英国,高影响力的机构前10位中美国有7个,其中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影响力最大;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水资源、工程学3个学科与地下水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土壤、砷、硝酸盐位列近10年来国际地下水研究20个热点主题的前3位,国际地下水研究更加侧重农业生产对地下水的影响,相比之下中国则侧重对砷污染的防治和地下水污染过程的模拟分析,此外,中国还侧重农业科学领域的研究,在海洋学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中国地下水研究存在高被引论文产出低、国际合作深度不足、重点领域研究薄弱、特色研究领域少等突出问题。最后,对中国地下水研究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阻燃剂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朱璧然 杨尚悦 吴跃伟
    2017, 39(1):  84-90.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7.02.007
    摘要 ( 1404 )   PDF (1358KB) ( 12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ISI Web of Science的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世界范围内的阻燃剂(FR)科研产出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2005~2015年FR领域的文献数量和增长趋势、高被引论文、论文高产国家/地区分布、重要科研机构、核心作者分布、学科领域分布、相关期刊及其影响因子和论文关键词等。文献分析结果表明,世界FR研究发展相对平稳。中国和美国在FR研究领域发文量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两国被SCI收录的相关论文超过世界论文总数的1/2。另外,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技大学发表FR相关论文总数也位居世界首列,但从论文质量和综合影响力来看,我国在FR领域和欧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差距。

    基于专利分析的细胞治疗技术在抗癌领域的发展态势
    赵绘存
    2017, 39(1):  91-96.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7.02.008
    摘要 ( 1008 )   PDF (1476KB) ( 13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德温特创新索引专利数据库为依托,对2006~2016年间相关专利进行检索,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分析,进行细胞治疗技术专利申请趋势分析、学科类别分析、专利权人构成分析、发明人合作网络分析、专利热点领域分析、德温特手工代码技术演进分析、高被引用专利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该领域细胞治疗技术专利申请呈现波浪式上升状态,技术涉及学科高度集中;2)欧美等发达国家引领技术发展方向,但整个领域技术合作范围相对有限,合作程度比较低;3)该领域热点主要集中在细胞来源、细胞培养、抗原抗体制备、细胞体外诱导材料、工艺、体外抗炎抗感染及药物组合治疗等方面;4)从时间演进变化看,细胞来源与细胞培养是恒定主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工艺的优化、治疗方案的多样化方面的专利正逐步涌现,成为新的焦点。立足我国产业发展实际,本文进一步提出了细胞治疗技术在抗癌领域的发展建议。

    基于专利组合的电动汽车企业研发优势和商业机会评估
    闫杰 缪小明 闫斌
    2017, 39(1):  97-104.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7.02.009
    摘要 ( 925 )   PDF (1174KB) ( 11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作为汽车产业的一个发展方向,电动汽车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在这强者鼎立的格局中已有多家企业在一些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比如特斯拉和丰田都在电池及其管理技术领域有较强优势。本文以Ernst教授的专利组合理论为基础,对其专利组合方法进行部分修正,利用专利技术规模、相对技术优势和相对技术融合能力指标代替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率、IPC号数量、专利被引量等指标,对全球电动汽车企业的研发优势及其商业机会进行评估。研究结论可对明确电动汽车技术的重点研发领域以及各电动汽车企业的研发优势,进而为我国电动汽车企业研发投资方向和合作伙伴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基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时间序列数据的东盟技术贸易发展研究
    曲洁 张宇 庄臖 王冰
    2017, 39(1):  105-111.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7.02.010
    摘要 ( 859 )   PDF (1505KB) ( 10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东盟技术贸易领域2005~2015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研究近十年东盟技术贸易的发展历程。通过实证比较,剖析东盟的技术贸易总量与结构发展趋势;通过对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分析,研究东盟各国在知识产权贸易与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中的比较竞争优势。归纳中国与东盟技术贸易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基于此提出中国与东盟开展技术贸易的两点对策建议:首先,要根据东盟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实施差异化技术合作;其次,基于技术梯度转移理论,要适时推进差异化的技术转移落地模式。

    科技决策与咨询
    国际防灾减灾智库发展现状与我国新型减灾智库建设
    季婉婧 王金平 张元芳
    2017, 39(1):  112-116.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17.02.012
    摘要 ( 910 )   PDF (943KB) ( 15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着不断增强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重要任务,防灾减灾智库建设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国外一些典型减灾智库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分析它们的特点和优势。然后对我国防灾减灾智库体系进行分析,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指出我国现有防灾减灾智库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以及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防灾减灾智库的必要性。最后对中国特色新型防灾减灾智库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几点建议:推进综合性防灾减灾智库的建设研究;建立我国防灾减灾智库联盟;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防灾减灾智库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大地震遗址建立防灾减灾机构设施;建立防灾减灾智库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已退休的减灾方面专业技术人员“民间智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