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荐读】“科技合作”主题篇
目 次
%%%%%%%%%%%%%%%%%%%%%%%%%%%%%%%%%%%%%%%%%%%%%%%%%%%%%%%%%%%%%%%%%%%%%%%%%%%%%%%%%%%%%%%%%%%%%%%%%%%%%
【精选论文1】从国外媒体和智库评论研判中美科技合作未来走向
【引用本文】孙浩林, 程如烟. 从国外媒体和智库评论研判中美科技合作未来走向[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9, 41 (5): 544-553.
论文框架
1 中美科技合作未来走向研判
1.1 中美科技竞争将长期持续
1.2 中美在科技领域不会完全脱钩
1.3 美国将逐步降低自身对中国的依赖程度
1.4 中美之间将形成“可控竞合”关系
2 美国未来对中国科技领域可能采取的措施预判
2.1 严格审查中美联合研究项目及中国企业
2.2 说服更多盟友共同对抗中国
2.3 在新兴技术领域加强体系建设,削弱中国的作用和影响
3 对我国的建议
概要内容
2017年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不断出台限制、打压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种种政策,使中美两国关系日趋紧张,为中美科技合作的未来发展增添了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各国的主要智库、媒体纷纷针对中美科技合作的现状和趋势发表分析和评论。本文通过对相关分析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提出中美科技合作的四大未来走向,包括中美科技竞争将长期持续、中美在科技领域不会完全脱钩、美国将逐步降低自身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中美之间将形成“可控竞合”关系;并对美国将对中国科技领域进一步采取的三方面措施进行预判,包括严格审查中美联合研究项目及中国企业、说服更多盟友共同对抗中国,以及在新兴技术领域加强体系建设,削减中国的地位和影响;最后为中国应对这些措施提出了五点建议:
1)利用近期美国对中国科技领域的遏制行为,主动梳理目前在关键技术上还存在的弱点和不足,提前为美国切断关键领域技术合作和供应做好准备。建议系统梳理我国对战略核心技术的掌控程度,按照重要程度和对外依赖程度(特别是对美国的依赖程度)进行分级评估,确保重要产业“供应链”的安全。对于国家安全、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同时基本无法从外部获得的要优先发展,国家力量要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对于国家安全影响程度较低,同时可以通过合作渠道获得的,国家力量介入程度可以降低,甚至完全交给市场去研发。基于分类评估,相应制定自主创新、合作和替代战略,合理分配现有资源。同时,也要对美国目前对我国依赖程度较高的技术或产品进行全面梳理,以在未来与美国谈判或对其进行反制时更有底气,拥有更多“底牌”。
2)加快对关键科技领域进行战略布局,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可以预见的是,美国虽然短期内不会与中国全面“脱钩”,但中美在一些关键科技领域的技术合作肯定会受到较大限制。且美国已经把中国当成了具有挑战自身领导地位的竞争对手,因此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机器人、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领域将会对中国严防死守,展开激烈的竞争。我国应抓住时机开展技术创新,尽早实现技术薄弱环节的突破。在具有颠覆性作用、有助于塑造未来产业形态的技术领域“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在该领域能处于国际前沿水平;同时,采取各种措施(产学研合作、PPP、创新政策试验、政策协同等)推进新兴技术和前沿技术的转移转化,通过我国规模市场及时将研发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竞争优势,加快形成新的产业,确保我国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保持领先地位。
3)寻求敏感度较低的科技领域进行合作,如基础研究、公益研究等。虽然一些智库和媒体建议美国政府在关乎国家安全的技术领域加强审查,防止关键技术流入中国,但也承认与中国的科技合作会给美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所以不会希望中美科技合作全面断绝。因此,中国可以选择一些不太敏感的科技领域寻求与美国的合作,以实现共同进步,并通过公益研究为全球人民带来福祉。另外,美国在空间、新能源、核物理等科技领域都牵头了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并建造了一些大科学装置,中国可以从中遴选出对自身科技发展有利的计划,积极参与到这些项目中,与美国合作。
4)加强对美国科技、贸易实力和政策的研究,对美国可能采取的行动进行预判,并早做准备。美国智库和媒体对中国的科技实力和政策进行了大量且全方位的分析,充分掌握了中国的发展现状和优劣势,从而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也应加强对美科技、贸易等领域的系统研究,还要及时跟踪分析美国白宫以及商务部、贸易代表处等重要机构的政策动向,关注对总统决策有重要影响的国会以及国会议员的观点(议员的主张对于美国科技政策有重要影响);同时,要分析美国重要机构如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美国商会、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对华主张等,随时掌握美国重要部门和重要政府人员的想法和动向。
5)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充分沟通,尽量避免“两个阵营”互相遏制的不利局面。中国一直强调要进行国际合作、互利共赢,这从根本上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且中国目前也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主要合作伙伴,有能力说动其他国家共同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对外政策,中国可以在世界上争取更多伙伴,尽量避免出现东西“两个阵营”再次对抗的局面。
全文PDF链接
http://www.globesci.com/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0929
%%%%%%%%%%%%%%%%%%%%%%%%%%%%%%%%%%%%%%%%%%%%%%%%%%%%%%%%%%%%%%%%%%%%%%%%%%%%%%%%%%%%%%%%%%%%%%%%%%%%
【精选论文2】中国-欧盟科技合作现状分析与建议
【引用本文】南方, 杨云, 邵昊华, 任孝平, 周小林, 李子愚. 中国-欧盟科技合作现状分析与建议[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9, 41 (6): 621-633.
论文框架
1 中欧科研合作现状研究
1.1 中欧合作论文分析
1.1.1 合作规模和影响力
1.1.2 合作国别
1.1.3 合作贡献度
1.1.4 合作研究领域
1.1.5 合作机构
1.1.6 典型领域合作机构
1.1.7 资助机构
1.2 中欧典型科研合作项目分析
1.2.1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中欧合作项目
1.2.2 中欧科研创新联合资助项目
1.3 中欧典型合作中心研究
2 对未来中欧科研合作的建议
1)巩固和加强中欧科研创新联合资助,引导和鼓励多边合作并以此带动双边合作研究
2)找准合作对象,结合国别和行业特点寻找合作机遇
3)增设中欧科研创新旗舰计划的领域,拓展中欧科技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4)将软科学研究列入中欧科技创新合作优先支持领域,支撑中欧创新战略的设计与管理实施合作
5)伴随中欧对等联合资助机制的逐步落地,鼓励中方在中欧科研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概要内容
中国与欧盟互为重要的科研创新合作伙伴,致力于通过科研合作集中智力资源、促进创新能力发展、解决技术难题、培养高端人才,并带动经济、社会和外交发展。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和数据统计的方法,对中国欧盟多边科研合作现状开展了研究,从合著论文、合作项目、典型合作中心三个角度,对中欧科研合作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合作的规模和影响力、合作国别、合作优势领域和机构、资助机构、合作现状和成果等。研究发现,中欧科技合作实现了量和质的提升,科研合作论文与合作项目数量逐年增长,合作领域稳步拓展,合作平台多地开花,中欧合作的成果、产出及其影响力也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对下一步中欧科技合作提出政策建议:
1)巩固和加强中欧科研创新联合资助,引导和鼓励多边合作并以此带动双边合作研究。当前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突出,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科技合作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中欧科技合作经过过去10余年努力,基础坚实、规模拓展、网络密布,合作影响力和质量双高。中欧科研合作论文影响力不仅显著高于全球论文、中国论文和欧盟论文的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中国国际合作论文的影响力。这说明国际合作有益于推动产生高水平研究成果,也证明了中欧科技合作在我国整体国际科技合作中,处于领先水平。研究还显示,中国和多个欧盟成员国(多边)合作成果的影响力显著高于中国和单个欧盟成员国(双边)合作成果影响力。建议从战略战术上充分重视中欧科技合作,在既有合作基础上把握欧盟多国别的特点,依托中欧科研创新联合资助计划进一步强化支持,鼓励各方开展多边合作研究,同时以多边带动双边科技创新合作。
2)找准合作对象,结合国别和行业特点寻找合作机遇。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寻找具有合作优势的国别和领域。研究显示,尽管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和荷兰在合作数量上不及英德法三国,但是合作的质量和影响力具有极高水准。而北欧的丹麦(农业、生物、医药健康)和芬兰、中东欧的希腊、斯洛伐克与爱沙尼亚,在保持了一定合作规模的基础上,合作影响力和质量尤为突出。除了关注英、德等创新大国,也应找准行业领域中的关键国别开展合作,例如比利时的先进制造领域、西班牙的航空航天领域和丹麦的农业、生物和医药健康,都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良好的合作基础。
3)增设中欧科研创新旗舰计划的领域,拓展中欧科技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中欧合作的需求广泛,已开展的联合资助项目(66个)中,过半数的项目属于5大旗舰计划,其他项目分散在其他多个领域中。研究显示,中欧合作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就多边合作来说,中欧间的合作仅占双方国际合作的5%,而中欧间在多个领域都有合作需求。就资助力度来说,中欧政府间的旗舰计划项目资助力度大,但现在的资助范围尚窄,资助强度总体偏低。建议下一步围绕中欧共同关注的优先合作领域,例如医药健康、水资源、人工智能和海洋环境等,积极推进增设旗舰计划,加强对相关领域的资助力度,拓展合作深度与广度。另外,在合作领域的选择上,还应充分考虑我国需求,力求解决我国问题,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开展合作。
4)将软科学研究列入中欧科技创新合作优先支持领域,支撑中欧创新战略的设计与管理实施合作。现阶段绝大部分中欧联合资助项目都是研究类项目,缺乏对科技政策研究、领域战略研究、国际合作网络构建等软科学项目的资助。建议参考“地平线2020”计划中“人才广泛化,参与扩大化”“社会为科学,科学为社会”“未来和新兴技术”“玛丽居里计划”等包含多个对政策、现状、前景、社会、推广等软科学研究的资助模式。在中欧联合资助机制中,增设软科学类领域,通过资助双方科技管理咨询机构合作研究,有效支撑中欧创新战略设计与管理合作。
5)伴随中欧对等联合资助机制的逐步落地,鼓励中方在中欧科研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合作论文分析显示,近年来合作中中方的贡献呈较快增长趋势,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的比例从2009年23.0%上升至2017年的40.4%。但中方在高水平研究中的贡献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高被引论文中中方发挥主要作用的比例偏低。伴随双方实质性对等资助的深入实施,应鼓励我国科研人员在中欧合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全文PDF链接
http://www.globesci.com/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0943
%%%%%%%%%%%%%%%%%%%%%%%%%%%%%%%%%%%%%%%%%%%%%%%%%%%%%%%%%%%%%%%%%%%%%%%%%%%%%%%%%%%%%%%%%%%%%%%%%%%%
【精选论文3】国际科技外交发展趋势及政策启示
【引用本文】王慧中, 文皓, 樊永刚. 国际科技外交发展趋势及政策启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9, 41 (6): 610-620.
论文框架
1 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外交热潮兴起
1.1 科技外交领域成为世界科技大国角力的重要舞台
1.2 应对全球性共同挑战成为科技外交的核心议题
1.3 国际组织成为各国开展科技外交的重要平台
1.4 科技外交参与主体和参与形式日益多元化
2 主要国家推动科技外交的政策实践
2.1 科技外交成为主要国家科技与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国际科技合作助推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
2.3 科技援外成为主要国家维护与发展中国家外交关系的重要手段
2.4 科技外交在破冰外交困局、改善外交关系中发挥先导作用
2.5 通过外交途径服务本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3 我国在科技外交领域的进展
3.1 改革政府援外机构设置
3.2 组织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计划
3.3 布局建设海外科技创新合作平台
3.4 加强国际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
4 深入推动我国科技外交的建议
概要内容
在科技全球化深入发展、主要国家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科技外交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世界范围内兴起新一轮科技外交热潮,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科技外交战略规划制定、机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在科技服务外交、外交服务科技、科技协助解决全球性挑战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我国围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海外平台建设、科技项目运行、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突破。
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深度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应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要求,结合中国特色外交新理念、当前国际科技外交新趋势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要求,进一步强化科技外交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创新新格局。
一是加强科技外交总体战略规划布局。根据“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期外交指导思想和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加强科技外交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制定,依托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等机构和协调机制强化外交领域和科技领域的统筹协调,进一步明确科技外交在总体外交中的定位、作用和发展思路。在重要对外战略和政府间合作协议中强化科技外交内涵,完善与主要国家、重要国际组织的多边合作机制,围绕政策制定、科技合作、技术标准、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等内容开展深入对话合作。拓展科技伙伴计划,建立覆盖主要国家、地区和重要国际组织的国际伙伴合作网络,使科技外交成为我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是积极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体系建设。顺应科技在应对全球化挑战中作用日益凸显的趋势,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布局。聚焦气候变化、资源环境、灾害防治、重大疾病防治、人口老龄化、食品安全、恐怖主义等全球性议题布局科技发展重点和国际合作项目,构建更广泛的利益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规则制定,在重大科技事务中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主动设置全球性创新议题,提升中国科技界对国际科技创新的影响力和制度性话语权。积极参与和发起国际重大科技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项目,创制国际科技合作公共产品,搭建高层次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鼓励围绕重大议题发起设立新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组织框架下开展国际合作。支持和推荐更多优秀人才到国际科技组织交流和任职,建立完善国际科技组织人才梯队。
三是积极构建全方位开放创新格局。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创新对话合作机制,强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伙伴关系。扩大对外援助规模,创新对外援助方式,提升对外援助中科技援助的比例,加强与多边开发机构,包括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科技人才培养、联合开展研发项目、共建联合研究和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共建科技园区、共享科技资源、科技政策规划与咨询等方式,传播“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重点面向“一带一路”倡议,聚焦粮食安全、饮用水安全、重大疾病防控、野生动物保护等沿线国家重大关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度科技交流务实合作,增强我国与合作国的互利互信,提升合作国科技水平和商业环境。
四是强化国家科技外交能力建设。在制订对外援助战略方针、规划、政策中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内容,通过持续的合作平台建设、联合项目实施、人员教育培训等强化对外科技援助能力。加强和优化驻外科技机构和科技外交官的全球布局,特别是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力量配置。支持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开展跨国合作研发,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联合研发等活动。支持企业通过新建、并购等方式,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充分发挥科技智库在科技外交中的作用,支持开展科技外交战略和政策研究,加强与国际科技智库的交流合作。加强科技外交人才培养,结合外交实践培养一批既懂外交又了解科技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开展大国科技外交提供人才保障。
全文PDF链接
http://www.globesci.com/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0950
%%%%%%%%%%%%%%%%%%%%%%%%%%%%%%%%%%%%%%%%%%%%%%%%%%%%%%%%%%%%%%%%%%%%%%%%%%%%%%%%%%%%%%%%%%%%%%%%%%%%
【精选论文4】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的国际合作战略与政策及其启示
【引用本文】刘小玲, 徐进, 任真. 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的国际合作战略与政策及其启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9, 41 (4): 439-446.
论文框架
1 UKRI国际合作战略
1)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
2)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
3)医学研究理事会
4)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
5)科学与技术设施研究理事会
2 UKRI国际合作政策
2.1 合作协议
2.2 海外办事处
2.3 国际合作计划
2.4 国际合作专项基金
2.4.1 牛顿研究基金
2.4.2 全球挑战研究基金
2.5 国际人才计划
3 启示与建议
概要内容
研究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UKRI)的国际合作战略与政策对于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分析了UKRI下属的五个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理事会近年来的国际合作战略与政策,包括签署合作协议,建立海外办事处,设立国际合作计划、国际合作专项基金与国际人才计划等。研究发现UKRI的国际科技合作管理工作具有值得我国科研资助机构借鉴的良好经验,如重视国际合作战略的制定、通过多种政策工具为国际合作研究提供保障、国际合作计划类型多样、重视对海外科技人才的吸引等。可得到以下启示:
1)建议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各科学部制定各自的国际合作战略。UKRI下属五大研究理事会的2016—2020年战略规划中,国际合作研究战略是其重要内容,各理事会均强调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重要性并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战略规划,以促进英国国际合作研究的开展。基金委同样非常重视国际合作,制定了国际合作总体战略,以指导、协调全委的国际合作。为了使基金委的国际合作战略更加全面和具体,也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建议基金委借鉴UKRI的做法,下属各科学部根据各学科领域发展特点和需求制定本学部的国际合作战略。
2)加强不同类型国际合作项目的设立,完善国际合作研究资助模式。UKRI针对国际合作研究从建立关系到深化合作的各个阶段,均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资助计划与项目,有利于研究人员与国外同行的关系建立和开展实质性合作。目前基金委的国际合作项目主要有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三大类,其中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又分为合作研究、合作交流和双多边会议。相对而言,项目类型较为单一,建议基金委在国际合作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立国际合作资助计划与项目,完善其国际合作研究资助模式,进一步加强中国研究人员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和实质性合作研究的开展。
3)加强人才资助计划和项目的部署,吸引国际科技人才。UKRI非常重视对国际科技人才的吸引,2018年新推出的“未来领袖计划”投入重金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展独立研究,欢迎国际人才申请,下属各研究理事会也有多项允许国外人员申请的人才资助计划。建议基金委加强国际人才资助计划的设立,并借鉴UKRI在人才资助计划的管理机制和评估方式等方面的良好经验。
全文PDF链接
http://www.globesci.com/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