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3-06
    上一期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5年第1期封面
    WORLD SCI-TECH R&D
    2025, 47(1):  1. 
    摘要 ( 17 )   PDF (1531KB) ( 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卷首语
    围绕三大维度开展高质量科技战略咨询工作
    陈云伟
    2025, 47(1):  1-6.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5.02.001
    摘要 ( 67 )   PDF (1022KB) ( 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科技战略咨询工作需聚焦三大维度,即科技战略与决策、科技前沿与态势、科技管理与政策。首先,科技战略与决策是科技创新工作的先导性问题,是以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为目标的科技战略研究,需要回答科技创新的基本规律,分析科技强国的实现路径等重大战略问题。其次,科技前沿与态势分析重点要系统地把握科技领域研究前沿与态势,科学预见未来科技前沿与突破性方向,客观评价国家科技领域竞争力。科技管理与政策研究是事关科技战略咨询工作实践落地的举措研究,包括科技创新体系与布局的优化路径,科技安全风险监测与应对策略,问题导向的政策供给与管理举措等。三大维度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共同构成科技战略咨询工作的关键内核。
    盐碱地综合利用
    “盐碱地综合利用”专题序言
    孙宏勇
    2025, 47(1):  7-8. 
    摘要 ( 48 )   PDF (738KB) ( 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国际研究态势分析
    贾信, 任珩, 孙平安然, 马碧峰
    2025, 47(1):  9-23.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5.01.005
    摘要 ( 43 )   PDF (2686KB) ( 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盐碱地的综合治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当前盐碱地综合治理的研究态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球盐碱地综合治理领域的研究处于上升趋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早、发文数量和发文机构数量具有显著优势,且近年来形成了可持续性学术输出的研究机构,但在研究质量和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仍有提升空间。研究热点集中在作物耐盐碱性、传统盐碱地改良措施、生物炭修复、微生物修复研究方面。本研究提出了我国应加强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有效提升科研质量、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以及关注热点前沿的建议,以期为我国盐碱地综合治理研究提供支撑。
    盐碱地土壤水肥盐动态调控机制与技术研究进展
    孙文倩, 张新军, 刘帆, 郭凯, 成功, 张玉翠
    2025, 47(1):  24-36.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5.01.002
    摘要 ( 52 )   PDF (5804KB) ( 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开发利用潜力大,其科学治理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前期我国在盐碱地改良利用中取得了瞩目成就,但目前盐碱区环境、水文条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盐碱地改良难度更大,盐碱土壤水肥盐调控机制不明,难以支撑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为了探讨中国盐碱地土壤水肥盐动态调控的现状、机制、主要技术及其未来研究方向,本文首先分析了2010—2024年的相关文献,总结了盐碱地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发现发文量逐年上升,盐碱地领域的研究热度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在增加。随后,详细探讨了盐碱地土壤水盐和水肥动态调控机制,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以及水肥耦合技术在改善土壤环境和提高作物产量中的作用。膜下滴灌、微咸水利用、智能灌溉和有机肥改良等盐碱地相关改良和调控技术在控制土壤盐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土壤结构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然而,盐碱地水肥盐协同调控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现有水肥耦合模型在应用于盐碱地时仍存在较大局限性,亟需开发更多针对性模型;未来研究应聚焦于精准控盐、增碳减排和新型材料在盐碱地改良中的应用,以推动技术创新和实践发展;建议加强跨学科合作,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以实现盐碱地科学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
    缺水盐碱区农田多水源协同利用的思考
    孙宏勇, 张雪佳, 胡燕哲, 李腾, 王金涛, 董心亮, 郭凯, 刘小京
    2025, 47(1):  37-45.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5.02.002
    摘要 ( 32 )   PDF (1018KB) ( 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础,缺水盐碱区农田多水源协同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缺水盐碱区农田多水源利用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蒸发降水比大是盐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淡水资源匮乏仍是制约盐碱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问题;在我国不同类型盐碱区的降水资源存在明显差异,年降水量小于500mm,其他水源也有一定差异;结合农田生态系统五水转化理论的研究进展,重点从植物高效用水、降水集蓄高效利用、地表坑塘沟渠集蓄灌溉、土壤保墒蓄水高效利用、地下水生态调蓄利用和基于作物生命需水信息和上述农田多水源资源特点的协同高效利用六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未来气候变化下农田多水源协同利用发展的关键技术、产业等重点方向,以期为缺水盐碱区农田多水源协同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盐生植物饲用研究进展
    高峰, 刘洁, 牟方正, 曹雅楠, 孙海霞
    2025, 47(1):  46-59.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5.01.003
    摘要 ( 24 )   PDF (1016KB) ( 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盐生植物作为非常规饲料资源,具有突出的耐盐性、抗逆性、分布广等优势,可高效利用边际土地,减轻对传统饲料的依赖。但高盐生长环境对其营养、矿物质和代谢产物组成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家畜饲喂价值。本文系统总结饲用盐生植物主要种类、营养、矿物质和次级代谢产物组分特征、盐胁迫对养分组成的影响和国内外盐生植物资源饲料化利用。同时探讨了饲喂盐生植物对家畜矿物质代谢和健康等方面影响及主要的利用方式,指出了未来盐生植物饲用和安全性评价、功能活性物质挖掘、抗营养消除利用技术及饲用品种选育等研究方向,为解决饲草资源短缺、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盐渍土恢复提供新路径。
    基于遥感技术的盐渍土监测研究进展与展望
    耿梦清, 唐夏雨, 李雪草, 温亚楠, 李保国, 刘涵, 黄健熙, 孔祥斌, 张超, 苗双喜
    2025, 47(1):  60-81.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5.01.004
    摘要 ( 31 )   PDF (1190KB) ( 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盐渍化是制约农业生态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遥感技术作为探测和识别远距离目标的高新技术之一,具有综合、宏观、动态等特点,已在盐渍土分布、盐渍化程度和动态变化监测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为准确、全面的认识和梳理遥感技术在盐渍土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局限性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更好地服务于盐渍土治理与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配置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本研究以盐渍土遥感监测与制图研究为主要脉络,系统阐述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从盐渍土监测的主要原理、遥感数据源、盐渍土信息提取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热点等方面做了归纳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大尺度样本库和野外调查数据,并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和专家知识判断进行分区土壤盐分定量反演已成为研究的主要范式。未来,图像增强、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模型环境协变量改进等方法将是盐渍土遥感的重点发展方向。
    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张越, 叶回春, 刘荣豪, 汤明尧, 聂超甲, 赵筱舒, 薛娇
    2025, 47(1):  82-102.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5.01.001
    摘要 ( 58 )   PDF (1166KB) ( 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盐渍化是全球普遍存在的资源和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遥感技术凭借大范围的覆盖能力、较高的时空分辨率等优势,已成为盐碱地遥感监测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了多光谱、高光谱、热红外及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土壤盐渍化监测中的应用现状。重点梳理了当前常用的盐分指数、植被指数、敏感波段及遥感反演模型,分析了不同方法在盐渍土监测中的适用性及局限性。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模型泛化能力不足和监测精度受多因素影响等,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包括融合多源数据、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等。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精度、优化监测方法及促进盐渍土治理提供科学支持。
    澳大利亚国家土壤盐渍化治理评估经验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谢华玲 杨艳萍
    2025, 47(1):  103-110.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4.12.005
    摘要 ( 26 )   PDF (1161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澳大利亚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为应对这一挑战,澳大利亚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起相继推出多项治理行动计划,并配套开展了全链条、多维度的治理绩效评估工作,以期提高治理效果与成本效益。本研究对澳大利亚土壤盐渍化治理的多元评估工作展开了深入剖析,聚焦前期资金投入优先顺序的科学性评估、各类治理措施的经济效益评估,以及特定国家行动计划的综合成效评估三类代表性评估工作,重点围绕其实施情况、治理模式以及成本效益等方面展开分析。最后,在总结澳大利亚土壤盐渍化治理评估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的启示与建议。强调指出,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治理模式、科学制定相关政策,并建立健全项目评估机制,以期有效推进我国盐碱地的综合改良与开发利用。
    科技管理与政策
    基于深度学习和灰色关联分析的我国氢能政策协同测度研究
    连迎洁, 孙玉玲, 罗家棠
    2025, 47(1):  111-128.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4.07.004
    摘要 ( 24 )   PDF (6396KB) ( 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策协同是保障和促进产业良性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我国868份氢能相关政策为研究对象,设计包含时间、空间两维度,政策主体、工具和主题三要素的政策协同测度框架,利用深度学习和灰色关联分析法量化测度我国氢能政策的协同情况。研究表明:时间维度上,我国氢能政策主体合作网络规模日益扩大,协同度持续提升;工具协同度略有降低,偏好使用试点示范和法规标准子工具,而较少使用政府采购和税收优惠子工具;主题协同度处于中上水平且不断提升,但制氢、储氢、运氢和加氢环节的政策支持仍有待提升。从空间维度看,中央政府的主体协同度明显高于其他氢能产业聚集区,主题协同度处于中下水平,明显低于其他氢能产业聚集区;中央及各氢能产业聚集区政策工具使用情况相近,工具协同度相差不大。未来应从建立跨区域政策协同框架与沟通平台、优化政策工具组合、促进氢能上游及中游环节发展等方面进行协同优化。
    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四城氢能产业政策演化比较研究
    汤匀, 王宏杨, 岳芳, 李岚春, 陈伟
    2025, 47(1):  129-142.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4.07.002
    摘要 ( 26 )   PDF (2929KB) ( 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氢能利用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已经纳入我国能源战略,全国各地对氢能产业的规划布局也在提速,陆续有地方政府发布氢能产业的发展规划,掀起了一股氢能发展热潮。因此,本文对我国重要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氢能产业政策演化路径进行比较研究,为进一步发展和稳步推动我国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本文利用文本挖掘技术首先系统分析比较了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四座城市氢能技术研究基础,随后统计分析四座城市相关部门在不同时间段的氢能政策发布数量,最后通过分析我国和四座城市氢能产业不同时间段政策演化时区图和主题词共现关系,研究我国和四座城市氢能产业政策演化路径,结合不同城市工业发展基础从共性和个性关系中总结我国和四座城市氢能产业政策特点与发展重点。结果显示,我国虽然对氢能的研发起步较晚,但在2010年之后,四座城市氢能技术相关领域的研发活力和热度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其中,广州市自2010年以来氢能年均政策发布数量持续走高,排在四城之首。在研发重心方面,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分别选择在燃料电池全产业链、绿色制氢、关键部件、电力电网等多元领域开展战略布局,为我国实现氢能产业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法国基础研究发展态势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王腾, 王逸民, 唐福杰, 王琨, 张永冀
    2025, 47(1):  143-157.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4.09.003
    摘要 ( 42 )   PDF (1469KB) ( 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梳理了法国基础研究投入政策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了其基础研究经费及人员投入情况、重点投入领域以及评价体系。研究发现,法国基础研究领域获得历届政府的政策支持、长期稳定且高强度的经费投入、充足的高素质科研人员,并且具备合理的经费执行结构和健全的经费评价体系,这些是法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动力。在梳理与分析法国基础研究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的现状,如各主体对基础研究投入的价值认同程度参差不齐、投入带来的创新效果欠佳、投入方式单一,以及制度法规体系存在漏洞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四方面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